关注学生的网络行为,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感----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2019-08-20 15:10

摘自:《北京教研网》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学生网络行为中的常见问题,总结了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引导学生从科技理性与伦理理性获得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为目标,结合“网络基础”和“网站设计”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主题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网络行为与网络道德

网络引发的道德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的网络行为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网络行为,不断尝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他们形成健康有益的网络行为习惯。

高中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内在的网络责任感、道德自主和自律,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在道德实践基础上实现合作与交往,提高他们对网络道德的选择与评价能力,使其承担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重任。

一、关注学生的网络语言和网络行为,及时发现这些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1.根据《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这一课题组的调查,目前青少年网络行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令人担忧的表现:

( 1)网络言行随意放纵。

调查发现,有 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账号上网。

( 2)网络价值观念模糊。

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 66.1%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35.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6.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

( 3)人格冲突突出。

在调查中, 45.6%的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青少年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2.参照上述调查,我在本校2004级高一新生中做了相关调查,统计所有具有上网经验的学生提供的数据,结果与前面的结果大体一致,不过下面这些数据更令人担忧:

就“网上聊天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的高达 40%,而在男生中这一问题更为严重,高达70%;虽然大部分学生知道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却有近78%的学生在引用他人作品时不会注明资料来源,更有近90%的学生认同“在网上的音乐和视频资源只要可以找到就可以想办法下载”的;谈到病毒制造者和黑客时,超过80%的学生认为他们是高科技人才,学生们认为谁能篡改他人主页、破坏别人的计算机等就是“黑客”,是网络高手,特别是对“黑客”有超过2/3的学生流露出羡慕和崇拜的感情。

在进一步交流中,他们对这些网络行为的解释通常是 ----“无聊”、“网络中没有人能管我们”“做个和实际生活不同的人”、“怕受骗、自我保护”、“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等等。他们大多数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是一个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可以放松自己的地方”。

这些行为的潜在危害很大,一旦不正常的行为养成习惯,就将很难改变。针对以上这些行为,我们应当尽早帮助学生提高是非的分辨能力,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培养学生内在的网络责任感、道德自主和自律,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二、结合网络基础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

如何将学生难以直观认识的网络道德伦理知识引入课堂?这可能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在思索和探究的问题。我们的理想目标应是 ----以科学的态度和人文情怀,引导学生从科技理性与伦理理性的结合上获得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解决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中的“知”的问题。让他们认识到,网络需要用相应的道德来调节和规范,个人的网络行为不仅存在“能不能”的技术操作规定,更存在“该不该”的伦理道德要求,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网络安全有序,保证个体网络行为健康、文明、有益。

为此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改进,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弥补我以往教学中的不足,

1.解决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中的“知”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以下3个层面正确认识网络。(主要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完成)

(1)首先,网络世界并不完美

(2)其次,对网络来说,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组织者

(3)网络空间同样存在监督和管理者

以往,我在教学中经常强调网络的优势,特别是在“网络的发展历程”及“因特网的应用”等内容的教学中更是侧重为学生描绘网络的先进性。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借助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一起自我反省,从网上购物到网上欺诈、从“北大中毒学生网上求助”到“臭名昭著的美国大兵拐骗案”、著名的漫画“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电影《黑客帝国》等等,在这些分析和讨论中我不仅给他们描述网络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网络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网络,认识到人们对网络的滥用和过分地依赖等很多问题,进而认识到很多类似的问题是由于人们缺乏对自身的约束力造成的。(对高中生而言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可能没有成人那么深刻,但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在不断地对问题进行思考,而且在引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

基于此,学生可以进一步认同“对于网络来说,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每一个上网的人其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网络道德的建设”。“就像在一个遍地垃圾的环境中大多数人会随手乱扔而在干净整齐的天安门广场却很少有人乱扔垃圾那样,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上网的人都是网络道德的形成者,也是网络道德的受影响者。我们每个网民都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建设网络道德,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去防止和杜绝不良的影响,只有这样,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才会健康的发展。”这是一组同学在他们后来设计的相关网页中表达的看法。

后来,针对他们认为“网络是虚拟的,是一个自由、轻松不受限制的地方”这一观点,我结合“冲击波病毒制造者被捕”、“清华大学食堂爆炸案破获经过”等案例与他们展开讨论,向学生强调网络空间同样存在监督和管理者,同时在“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部分还设计了查找“国内外关于网络的法律法规”、“黑客守则”等内容的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在网络中的对网络秩序的破坏是不被容忍的,更是不被提倡的,网络上的违法行为同样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2.解决学生在网络中的“行”的问题,结合“网络基础”和“网站设计”部分的内容,首先是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意渗透网络礼仪与网络道德的内容;其次是设计课堂中的任务时尽量与“网络道德与行为规范”这一主题相结合。

过去“网络基础知识”的课堂上强调的大多是网络知识的技术层面,教会了学生使用网络和设计网站的技巧。现在,我们也不能忽略了技术使用中的道德要求,尊重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盗版软件使用的是与非等,除了学生们学习技术之外,还要求他们“在使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时应当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

( 1)尝试在教学中渗透网络礼仪知识,逐步引导学生个人的网络行为越来越健康、文明、有益。聊天室、网络游戏、E-Mail是当前学生们最活跃的网上空间,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很多学生上网交往时,习惯说假话、空话,有的还吵架骂人等现象很普遍。为此,我分别加入了“E-Mail中的礼仪”和“聊天室的礼仪”这两部分内容,

( 2)以“关注我们的网络行为”作为“网站设计”单元的主题,总结他们对“网络行为规范”的理解,表达他们的观点。

网站设计改变了以往的“旅游资源”或“班级主页”为主题的设计,要求各小组在“关注我们的网络行为”这一主题下,选择他们有兴趣的主题完成网站的设计任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在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表达他们“网络行为规范”的理解。

为避免内容的空洞,设计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要求他们做到“论据确凿”,建议他们围绕实际案例或根据具体数据资料展开观点,经过“筛选案例(数据)”在“分析并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们围绕“ Mp3音乐下载的是与非”“网络游戏中的盗号违法吗”“如何避免网络购物中的陷阱”等许多问题完成了制作网页的任务。

通过上述尝试,我最初的基本目标实现了 ----通过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对“网络行为规范与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视,进而引发他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也是我颇有收获的一次学习,又一次体会到“教学相长”。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还下面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①一方面,我们要教会他们在网络中保护自己,但过多的强调网络中的自我保护也会使学生产生不信任感,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这两者间的度?②大部分学生喜爱 QQ、msn等聊天工具,但他们仅仅将聊天当作单纯的休闲工具和场所,如何才能引导他们将网络聊天作为学习中开展交流和合作的工具,从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激发思维和创造?这些问题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思考和尝试,可能需要学科间的合作配合,以及整个网络大环境的逐步改善等。

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还需要教师、家长、社会各方面的很多努力。

【参考文献】

[1]《网络道德失范挑战德育》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23日